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孔子的教化思想,源于他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的民本思想。《大戴礼记·虞戴德》记载孔子这一主张:天事曰明,地事曰昌,人事曰比,两以庆。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曰:由,从也。康有为是这样为孔子辩护的:愚民之术,乃老子之法,孔学所深恶者。意思是:君子以教育和思念人民以至无穷。郑玄是《论语》的早期注释者,对后世影响很大。自古以来,人们大多认为孔子有民本思想。
现在,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纠正过来,发扬光大孔子对民众不断实施教化的思想,借以提高国民素质,进而让原始的人,经过后天教化,成为一个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有所作为的君子,这是践行孔子民本思想的必由之路。为了消除蒙在孔子身上的两千多年的冤案,我们不妨从下三点依次做些了解: 一、历代注释中的误读 历史上学者对这句话的解读,皆主张愚民说。唯个体在空间之中,乃一一厘然可分,而在其生存或存在上,抑又彼此互相排斥。
作为一大哲学基本原理,此种相待观,便有化除一切自我中心偏见、意执、我执之威力,而化为相互了解——通彼我、齐是非也。且深知如何根据反者,道之动原理,以探索重玄,故毋需乎停留在辽远过去之中任何点上。【逝者如斯夫!孔子川上之叹。惟有最伟大之浪漫抒情诗人屈原,在幻想力之神奇瑰丽上,可与之媲美。
庄之所以成其为庄【大方无隅】,有自来矣。故彼也是也,俱是相待观成I是也因彼,彼也因是,彼是相因故。
庄子深悟斯旨,故能更进一步,洞察其后果。欲尽窥大鷉神鸟偏见限制之征候,固非易事。语言固用以确定知识之种种可能法式者也。而零类前提云云,更不过只是一套虚美空言,门面话、说说好听而已。
岂容胜负于其间哉?例如:鸽子鼓翼,飞上小树梢头,以视大鹏展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逍遥一也。然而智者遗世独立,孤怀远引,抱持髙尚理想,久处于其个人一己之抽象思想领域,大可逆转空间方向,而回眸人间世,视为其理想实现之自然之地。即于道家,倘使其观照点一味执著于寥天一上,而受其限制,则何逾常人?吾人于此竟发现一大公同基本立场:而可谓常人、鹏鸟、与哲学思想家,皆众生,一往平等。其本身乃是绵绵不绝,变化无已之自然历程,无终与始。
同理,尔或他之所言,即尔或他观之,亦可谓之曰真。其唯一补救之道,即求诸本心之健在。
将举凡一切基本差别,如变常、时间永恒、善恶、贵践、正谬、有为无为、有无、死生……等,统化为休乎天钧,道通为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除非在前三义下妄我舍尽,无上真己即无从实现。盖任何个体实现,皆各表价值方向,各当其分,故于其重要性不容否认或抹煞。自庄子看来,吾人之必须尽丧小我妄我,乃所以能复其大我真己也。三、至入者,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然而欲凿破哲学家理障偏见之硬壳,则尤难也。例如爱丁敦爵士(SirEddington)于其名著《物理世界之自然观》讲演集中所示,诚所谓举证历历,斑斑可考者也。
是以,郭象注《庄子》首章曰: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如前文所示,以不平平。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且夫庄子之欲令孔子大弟子颜回改宗真正道家,岂戏言哉。
兹请共同努力,击破偏见之硬壳。其尤不堪者,常人恒自以为是,自谓其一切行事云为,乃导于正知也。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肩使人人执著一种偏见,自以为是,不願他人,则世界将永无宁日。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复次,此实质相待性系统,更为一相依互涵系统,其间万物存在,均各有其内在之重要性,足以产生具有相当价值之效果,进而影响及于他物,而毕竟对其性相之型成而有独特之贡献者,抑有进者,在此系统之中,达道无限,即用显体,而其作用之本身,则绝一切对待与条件限制,尽摄一切因缘条件,至于纤微而无憾,然却初非此系统之外之上之任何个体所能操纵左右者也。
一旦观点变改,立场更迭,则昔之一度为真者,可以变假。关于此点,庄子言之甚谛: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
若双方各坚持其立场,则理想与现实两界之间,即无从栽接贯通。】然而庄子,仅接受时间之展向未来,延伸无穷,却否认其在过去,由于造物主之创始,而有所谓任何固定始点之看法。
盖目之分殊功能唯视,耳不与焉。我所谓之真者,其理我能识之。
兹克就上述之无限哲学及庄子本人于他处有关篇章所透露之线索旨趣而观之,其微言大义及真谛,可抉发之如次(可谓之一部至人论),主张: 一、至人者,归致其精神于无始,神游乎无何有之乡,弃小知、绝形累。抑有进者,设某人为一小知间间,一切行事云为,动辄宛如一具心机,则其人势必尽然摒斥其它一切类似之心机,一是而返决诸己,率尔下断。庄子诚不愧老子此位道家前辈之精神后裔,能将道之空灵超化活动历程推至重玄(玄之又玄)孙子的这些论述,都是用兵求善思想的具体表现,即孙子提出的用兵理想境界。
所谓以利动,说的是从事战争当以利害关系为最高标准。有利则打,无利则止,一切以利益的大小为转移,这实际上反映了孙子的战争宗旨,是其新兴阶级功利主义立场在军事斗争原则上的具体体现。
在一个人的身上、一件事的身上,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优势与劣势,形影不离,生死与共,乃是一个铜钱的正反两面,在去掉了他(它)的缺点的同时也去掉了他(它)的优点,同样的道理,要保留他(它)的优点,同时也得容忍、接受他(它)的缺点,决没有光得利不涉害的好事,也坏不到尽是弊害不见益处的程度,总之,在利与害关系上只能是杂于利害,而切不可一厢情愿。在他眼里,胜利和失败仅仅是一线之隔,胜利中往往隐藏着危机,而失败里也常常包含着致胜的因素。
这以五不措施为基本内容的作战原则,正是孙子杂于利害思想的很好体现。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孙子兵法 功利 。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